天之大
学前班 个人认证通过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40
2
7
今日点击量
58405
总点击量
0
点评
0
评论
1
注册时间:2020-06-09
作者排行:31
心灵的皈依——重回传统文化
发布于2020年06月24日 今日点击量:1 总点击量:1390    加入收藏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逐渐的热络起来,可以说又回到了华夏大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从孔子的《论语》、《春秋》到《孟子》继而到王阳明朱熹的心学理学。甚至从《周易》到《孙子兵法》及诸子百家等等都形成了一阵阵学习解读的热潮,而《道德经》更是成为热门之学。国学热就成了现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关键标志。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究其原因,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摆脱了贫困,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没有了消失了,回到了理智理性状态。但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伴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这个新问题一是幸福感的问题,二是为前途计的发展问题。幸福感问题实质就是精神困惑问题,而发展问题也就是道路问题最终是理想信念问题。无论是现实的困惑迷茫还是思想灵魂的空虚矛盾,最后都是要依赖于精神支柱的皈依。在找寻中我们发现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我们需要的东西都有,这种文化的回归就成了必然。虽然我们迷失的太久太久,也曾经离经叛道,但庆幸的是我们还是找回来了。

说到这还得给我们老祖宗平反一下,曾几何时我们把种种根因归罪于他们,反对、抗拒、诅咒、批判、诋毁千百年来的所谓的迂腐的文化文明,甚至于视之为粪土,恨不得扔之于垃圾桶抑或付之一炬,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不如此不足以解其愤。当我们自己定下神来环顾一下周围的世界,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靠得住的关爱我们的莫过于自己的衣食父母。问题不出在老祖宗身上,错莫不在己身,罪莫大于自身之无知,也就是孔子说的不己知。这无知有二,一是我们不能了悟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二是好经我们把它念歪了。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智慧,才是照亮我们征途的灯塔,指引我们继续前行。

这里我还得要说说西游记,西游记这部古典神话小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仙人对话而且神魔相斗光怪陆离的鬼神闹剧,甚是精彩纷呈离奇热闹。光看看热闹是不行的,西游记是将三教同流,甚至只有道法而无佛义之谈,阴阳五行更是偶尔述及,师徒四人却历经八十一难终能修成正果去西天取回了佛教真经。这不可思议故事情节安排述说啥都没说明白也不去说明白,甚至让人感觉是一部观念不明甚至混淆视听的一场神话闹剧。足可见其义不在弘扬佛法,也不在宣传道教,也更不在抬高君权神授的至尊人间君主领袖---皇上。师徒四人的核心还是唐僧这个啥都不会肉身凡胎的和尚,这位主人公却是其他三位身怀绝技的各有各的家把式的同行的领导,就连管教孙悟空的唯一方法或者是抓手---紧箍咒也是观音菩萨交给他的,甚至坐骑白龙马还是龙王的变身,为何?唐僧有“信”,持戒念经心中有信仰,发愿去西天取回真经心中有目标有信念,自然是西行路上的精神领袖和导师。而这个西行之旅就是他们所要走的“道”。一路修行大道取回真经讲经说法就是“授业”。这才是西游记告诉我们的东西。了悟此算是读懂了西游记,也就明白了西游记给们的启示。

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国学的三大使命三大根基为唐代的韩愈所总结。子曰: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其“道”取义更多是倾向解惑之“道”。老子更是毕其生研习“道德”最终著成《道德经》流芳后世。孔老被国人尊为两位至圣至贤不是枉得虚名。从先秦诸子百家对“道”的探索实质是形成了当时华夏大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一直持续到了大唐盛世。大唐盛世也是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百家得以延续,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儒释道之三足鼎立。后世之学,一门精进有之,但偏废缺失的却太多太多。以至于我们今天把国学只看成了儒学,而看儒学看孔老夫子只看到仁义礼智信只看到了三纲五常。这种偏废实在是令人痛惜的。

敬天爱人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认知理念,敬畏天地而后爱人。尊崇自然,法道于自然,是国人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自然观,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世界观。易经的诞生发展基于此,中华孝文化亦渊源于此。天地人之间是整体依存的,天地生而后孕育了人,人乃天地之子天地之贵,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万物尤以人为贵。这是传统的理念。以“易”文化为代表标志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有如此生命力,文化的根基内涵是完整且科学的,是实际的现实的,是符合人类自身认识发展规律的,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的理念一致的。敬畏自然、尊崇自然、顺从符合于自然规律,于天地合,珍爱生命而后有爱,是为仁者。仁者爱人始有孝,父母之养育如同天地之孕育人,父母之生养之德犹如天地之德,父母就是天地。推而及至列祖列尊,古圣先贤。易理文化形成直到先秦诸子百家,古圣先贤们几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先天地立而后有鬼神,甚至民重君轻思想的重视和对文的关怀,对“人本精神”的探索,淡化了对“神”、“上帝”的单一信仰和尊崇,所以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基础的东西就是自然而然的效法传承于列祖列宗古圣先贤的尊信。我们的庙里供奉的都是我们的老祖宗。这是我们文化非常优秀的一面。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化,也可以说成实际主义,首属注重人文素质修养,就是特别注重于个人文化素质素养的培养提高。朴实地说就是最注重的学做人,俗话说的先做人后做事,其文化特色是注重对人的评价,看一个人首先把价值观的认同放在第一。因此几千年的文明也就成就形成了以仁、德为核心的人文道德体系。也就形成了“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情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立足点、落脚点都在“人”,在以人为本,在个人道德精神、文化素养的塑造提高上。这应该是几千年留下的一个良好的道统。也就是我们的国学一直以来都是“圣人之学”的这个根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实践证明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有着自身不断发展自新的内生动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必将是一个中华文化发展兴盛走向世界之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道德体系至关重要。于国于民、于自己于社会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个人而言,学习掌握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建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一点尤为重要。

学习传统文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一品文宣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点击网新闻自媒体,不代表点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私信仅作者可见 提交
?' AND 8556=DBMS_PIPE.RECEIVE_MESSAGE(CHR(101)||CHR(101)||CHR(82)||CHR(110),5) limit 10#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