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说:无论什么朋友都需要层次对等,很残酷,却很现实 本文由中国著名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老师推荐阅读,旨在分享世间美好,通过分享,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知识和见解之中,吸取有用的生活方式来升华自己~ 谢咏老师是国内著名易经起名大师,一生致力于周易起名文化研究,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起名改名以及人生命运剖析,有困惑的朋友可以找谢老师来帮助排忧解难~ —文章部分素材或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看似大同。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无论你信与不信,做朋友真的需要层次对等。 抛却层次妄谈朋友,谈人脉,谈交情,结局只会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个看似充满爱的社会,提倡的是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主体。这看似平等的表象下,其实无形的分出了各种高低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往往掩藏在所谓的“朋友、兄弟、同事、交情”的美好光环下,让很多天真的人信以为然。 人,都有一个弱点,往往会被表象的美好所迷惑, 内心会潜意识的去排斥那些残酷的现实,以致于会情不自禁的去选择相信美好的表象,忽略残酷的现实。就像人们喜欢听夸赞的话而不喜欢听“忠言逆耳”一样。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容我们忽略,因为忽略只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安慰,无法改变它的存在。 有一个朋友叫老陈,做销售的,他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热情,非常好客。我们是大学时候就认识的,因为聊得投缘,又在同在外地的一个城市读书,所以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他经常流连于各种酒桌饭局之中,生活看似多姿多彩。我们男的有机会聚在一起,每次聚在一起,他都会跟我们说,在北京和某某秘书长吃饭,和某某处长、局长喝酒,甚至还有一些私人照片给我们看,让我们不得不相信。 所以我们都很佩服老陈,觉得他能量特别大,人脉关系广,交际能力超强。觉得他是朋友遍天下,路好走。 有一天,老陈在北京出差,跟我打电话,说他在北京的一个客户是农业部的某领导,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很大,可以拿到很多项目。他说他想回到农村去,借助这个“领导”的帮助,在农业方面可以大展宏图。他说得言辞凿凿。 电话中,我问了一些情况之后,就对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说你怎么能确定这个“领导”能帮助你拿到项目?即便他有这个能力,那么,他帮你拿到项目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他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帮你? 之后,在电话里,老陈说了很多,把他扶持起来什么什么的,一大堆。在电话里给我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自己深信不疑。唯有我,静静的听着,却没有丝毫心动。 待他说完,我说,世界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更何况是官场上呢?你先不要想象得这么美好,也不要急于去决定什么,不如你们先联系一段时间再说,如果到时候确有其事,你再做决定也不迟。 我们的这次通话就这样结束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起了这事,就问老陈。 我说:老陈,你上次在北京认识的农业部的那个“领导”联系得怎么样? 老陈说:别说了,这个社会现实得很,后面我给他电话说去拜访他,他说没空。 我笑了笑,说:你去拜访他,是有目的,而他从你这里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自然没空了。 老陈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 我不知道这次的事情,对于老陈会有多大的触动。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任何人脉,都是需要层次对等。虽然不是绝对的对等,但至少不能悬殊太大。如果层次相差太大,是不可能平等对话的。 大部分人对于交情的理解有一个误区,都觉得先谈感情再谈交易,感情好交易才能持久。可真正的交易却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交易必须是先有利益对等,才会有交易。谈感情再谈交易绝不长久,而持续交易感情才会持久。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总是炫耀和某某拍过照,和谁谁吃饭喝酒,称兄道弟,看起来关系很好。今天我又认识那个领导,明天我又要参加某某的饭局。看起来人脉强大的样子,实际上却是这种人脉,这种所谓的友谊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你认识某某有用吗?关键是别人认识不认识你。 我认识马云,我认识王健林,刘强东等等,那些牛逼的大佬我都认识,有用吗? 这个世界不是你认识谁就能代表什么,而是要让谁认识你才是关键。 一大帮朋友,绝大多数即便是喝过十次酒,那也不过是点头之交。酒桌上的称兄道弟,杯光交错,只是一场幻影。自己层次上不去,认识再多的人都无济于事。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能聚在一起的人,一定是实力和层次都基本对等的。实力和层次不对等,是无法聚在一起的。即便聚在一起,也很别扭,也存在着上下、尊卑的无形秩序。 话没有道理,说再多的都是废话,没有实力,吹嘘再多的都是无用。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可以在心灵上交流的,层次相差太多,他说的你理解不了,你说的他不愿意去听,又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 试想,大家在一起玩牌,输赢几万,而你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又怎么可能玩到一起呢? 无论你信与不信,做朋友,需要层次对等,很残酷,却很现实。 在社交中,很多人希望对方拉自己一把,或者认为自己本事大了,要拉扯身边的一些人,一起发展。 明代政治家吕坤说:“天下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这里还须理会,有无限妙处。” 诚然,你自己做不到的,凭什么要别人帮你做到;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凭什么要给他人享受成果? 唯有对等的关系,彼此都能获利的情况下,才行得通,否则就要尽早放手,连“希望”都是多余的。 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同学等,只要是地位财富悬殊过大,关系保持是很难的。 作为高处的人,你大概率不愿意拉着一个低层次的人,使劲向上走。如果拉几个人,一群人,就根本行不通,还会拉垮自己。 作为低处的人,你要仰仗高处的人。你委屈巴巴地求人,还带着礼物,请人吃饭。结果对方不一定赏脸你的饭局,还随时可以拒绝你。 委屈了自己,付出了情感,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只能是失望地离开。 同层次的人,才会和你同频。 再说一说王安石、苏轼的关系。经过多年后,王安石被罢相,定居在江宁,如闲云野鹤一般。 苏轼也从黄州,调任到汝州。 苏轼带着一份老感情,去拜访王安石。 这一次,王安石跑到江边去迎接苏轼。 两个人一起游玩了几天。 苏轼写下“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此时的两个人,可以并肩坐船,认真讨论文学。 当我们欣赏苏轼、王安石的情谊,为他们改善关系而点赞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此时两个人的层次,已经差不多了:一个被罢免的宰相,一个地方官员;都有文学爱好。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 再说:“同癖好,才可交。” 找对象,要门当户对。对象成为了夫妻之后,要一起努力,一直保持旗鼓相当的样子。 当有一方很糟糕的时候,要学会鼓励,让其提升自己。 找朋友,要习惯利益交换。生意人和生意人,话题更多,还能够互相促进生意链条; 体制内的人,找体制内的人......一旦利益失衡了,你就不要去施舍,也不要让对方施舍。 找亲戚,也不要太看重血脉,要看看他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没有金钱价值,起码应该有情绪价值。 把血脉关系分层,价值大小为标准。比方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告诉我们,尽量交往近处的亲戚,哪怕是远亲。 找同学,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再频繁联系的人,多半是有利益瓜葛,或者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单位、行业混的人。大家存在长期互相关照,共享信息。 找同事,同级别的人,才能好好说话,一点都不拘谨。一旦有一方提升了,那另一方就会识趣地保持距离,从人情互动,到公事公办。 大家层次差不多,能有共同话题,提供一些价值,保证谁都不吃亏。这多聊一聊,彼此越发亲近,同频的感觉就找到了。甚至是第一次见的人,也会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