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起名最好的大师谢咏谈~郑州各区县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郑州起名大师谢咏分享郑州各区县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郑州起名字的大师谢咏老师是郑州起名最好的大师,下面就是谢咏老师分享的关于郑州各区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郑州,这片五帝活动的热土、中华文明的轴心区域,历史上曾见证五个朝代的辉煌,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西周时期,这里被称为管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又变为了荥州。隋代时期,郑州的名称几经变迁,先后被称为荥州、管州、郑州。进入民国时期,郑州又被改为郑县。1948年郑州解放后,郑县城区被设立为郑州市,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而在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从开封迁往郑州,使郑州市正式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尽管郑州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但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却远不止于此。事实上,早在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诞生并建都于此,为郑州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咏老师简介★★★ 谢咏老师,男,现居重庆,当代易经传统文化研究者,著名姓名学起名家,易经风水和命理实战布局设计师; 谢咏老师是当代著名周易姓名学起名大师,一生致力于易经和姓名文化的研究运用,是新时代最具实力的八字命理和易经+姓名学家,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黄道吉日挑选,周易人生策划等;尤其是在姓名领域,谢咏老师通过对命理学和姓名学多年的研究运用,以及吸取古今经验精华总结,是真正地把八字精髓“喜用神+姓名学”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勘称姓名学的精髓和正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提升和帮扶作用; 谢咏老师创作的《谢咏起名案例详解》系列,《四柱喜用神实例详解》系列、《谢咏八字实例详批》系列,以及谢咏老师《易经与运气》《易经与风水》《命理与健康》《明星命理探索》系列等大量易经风水和八字命理方面著作,不仅仅给易经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大帮助,更是对发展和弘扬传统易经传统文化起到了完善作用~ 1.2 ▲ 郑州市辖区与县级市 郑州市下辖六个市辖区,分别是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和上街区。同时,还有五个县级市,包括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和荥阳市,以及一个中牟县。这些地方都承载着郑州深厚的历史底蕴。 ▲ 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 中原区、二七区和管城区的名称都与郑州市的历史变革紧密相连。在郑州市解放后,中共郑州市工委废除了旧的镇、保、甲组织形式,于1948年10月27日前后成立了新的行政区划。其中,一区演变为现在的管城回族区,二区则成为了现在的二七区,而三区则奠定了中原区的基础。 ▲ 惠济区的命名 惠济区的名称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些区市名称的由来,不仅体现了郑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古惠济镇,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曾隶属于荥泽县,随后在1931年又归入广武县。直至1953年,这片土地正式划归郑州市郊区,开始了新的篇章。到了2004年5月1日,郑州市邙山区又更名为惠济区,这一命名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其中,“惠”字象征着给予与恩泽,传递着尊重与感恩的情怀;“济”字则代表着益处与成效,彰显出区域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 金水区的变迁 金水区,坐落于郑州市的东北部,因区域内流淌的古老金水河而得名。这条河流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解放前该区域隶属于郑县,金水区的命名经历了历史上的多次演变,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在1948年郑州的解放后,随着郑县的撤销,经过多次调整,金水区最终在1961年8月定名并沿用至今,区内独特的风貌也在此过程中形成。 ▲ 上街区的由来 “上街区”这一名称源自“上街火车站”,而“上街火车站”的命名则源于“上街村”。根据历史记载,上街村位于东虢城遗址附近,东虢城遗址的历史故事见证了这一区域的悠久历史。其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巩义市历史 西周至春秋时期,巩地属于巩伯国。战国时期,该地被称为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巩县得以设立,其名源于“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赞誉,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1991年,当巩县被撤销并设立为巩义市,其名取自巩县孝义镇的寓意。 ▲ 新郑的历史沿袭 新郑,这个在上古时期被称为“有熊”的地方,曾是轩辕黄帝的建都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新郑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命名变化,成为郑国的都城,并最终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统一后的韩国改为新郑县。 ▲ 新密市的演变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曾是西周时期密国和郐国的所在地。密国得名于其境内的密山,这座山形似宏伟的殿堂,“密”地名一直被沿用并发展,成为新密市的历史根基。 ▲ 荥阳的历史 郑州市西部的荥阳市,在远古时期曾是一片临近黄河的沼泽地,被称为荥泽或荥波。作为战略要地,荥阳见证了多次历史更迭与重要战役,特别是楚河汉界——刘邦和项羽两军对垒中分天下的历史事件。 ▲ 中牟的发展 中牟,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黄河南岸,今中牟县境在西周时名莆田,是周天子打猎的地方。战国时期,莆田又名梁囿。囿是古代饲养禽兽的地方。即是猎场又饲养禽兽,从而由居民点形成为城镇,起初叫中牟邑。这里是春秋初期郑大夫祭仲的封地,“中”、“仲”音近,境内又有牟山。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故称中牟。 汉朝开始设城,因城北有一座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相对于山东的外牟而称中牟。春秋时期属郑国,在此设邑。战国时属魏,置中牟邑。西汉始置中牟县。此后历代均设中牟县建制。 ▲ 登封及其文化意义 位于郑州市西南部的登封,夏禹曾在此建都,称“禹都阳城”。后代曾在此地设置阳城县、嵩高县、嵩阳县。唐武则天时期改名登封县。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一行来到嵩山。她刚到这里就被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于是顷刻间萌发了创新思维,一改以往帝王对中岳的所有封号,将嵩山改名为神岳。 7年后的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又在嵩山峻极峰建造祭坛。次年,登坛加封中岳,晋封嵩山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封天灵妃为天中皇后。甚至对早已名贯中岳的夏启和启母也加了号,分别为齐圣皇帝和玉京太后。同年,其下诏改元为“万岁登封”,并在县城西万羊岗建筑“封祀坛”。武则天在尽情游乐的同时,也没忘记通过举行封禅大典以展示自己的政绩和抱负,这与历代须眉帝王封中岳的规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在这一年(696年),武则天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表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自此,登封县的名称历代沿用,一直到1994年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