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诗刊
顶流社团
文学交流,发扬诗词文化。
345
0
626
今日点击量
1074267
总点击量
1
2
1
注册时间:2019-10-11
作者排行:6
悦读时刻‖萧红: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文/罗树雨
发布于2021年12月14日 今日点击量:1 总点击量:2376    加入收藏

萧红是一朵美丽的昙花,鲜艳地盛开,壮烈地活过了自己的生命;像一个巨大的星体在巨大的冲击下挨到了致命的打击,遭到了陨落。面对这一切,萧红应该不会后悔的,我想。

一、

萧红1911年生人,卒于1942年,终年31岁。萧红的死对文坛是一个遗憾,是一种损失。萧红写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名作,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其文学成就被得到热烈评价,有鲁迅先生为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作的序文:“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了,女性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茅盾先生也曾对萧红的《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作过了深情而细致的序言,称赞:“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以知道,萧红的才华是得到了当时文坛大家的高度认可的,这使萧红声名鹊起,加强了文学创作的信念。

萧红在1933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品,这个作品是《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她在1932年因为贫困的原因(当时身陷旅馆,因为无力交房租的原因,而被旅馆关在一间狭窄的储藏室里),所以她写信向当时的《国际协报》求助。报社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当即派人前去探望张廼莹(萧红当时写的求救信署名为“张廼莹”,即她的本名)。

来人是萧军,在狭窄昏暗的房间里,萧军和萧红见到了彼此的第一面,他们相识了。萧红在这一过程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朋友,比如萧军、舒群、白朗、罗烽、金剑啸他/她们这些人,他/她们为萧红带来了帮助,包括生活上的困顿和文学上的问题。萧红和萧军成为了恋人,共同自费出版了小说、散文合集《跋涉》;萧红用的笔名是“悄吟”,萧军是“三郎”。但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强烈和粗暴的严密封锁,面对日军的疯狂迫害,“二萧” 不得不展开逃亡之旅。

二、

他们辗转去了上海,见到了当时的文坛大家、文学猛将;他们仰慕以久的“信仰”——鲁迅先生。

在这一特殊的阶段里,由于他们的导师鲁迅先生不遗余力地指导和帮助,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均陆续得到了出版,但出版之路并不顺利。这两部作品被编入了“奴隶丛书”中,由鲁迅先生主编。使二萧得到巨大的声誉,从而奠定了他们在上海文坛的地位。

萧红的文才是引人注目的,是温婉秀丽的,是文思敏捷的。在《呼兰河传》第9章里,萧红描写菜园的黄瓜:“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了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以上段落和句子体现出了萧红的自由意识。诗意的描写,充溢了一种“诗情画意”,语言优雅而直率,写景状物及抒情,都较为成功。“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或许这就是她一生的追求——走向自由之路。萧红曾说出这样的话,解读自己:“我一生的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或许萧红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这个吧。

三、

萧红的创作来自于生活中,同时又有瑰丽而丰富的想象力。她善于观察生活中细致的事物及现象,比如她用“蜘蛛结网”来入诗,记叙了自己吃饭时的情景,她是一位敏感的人。所以作品具有“独创性”。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也是有目共睹的、万古长青的。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耀眼、光辉万丈、光彩熠熠。她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可匹敌的影响力。萧红不仅以“小说”在文坛上著名,此外还以散文、诗歌、戏剧见长,不可谓不是一位“高产作家”。

萧红的散文有著名的散文集《商市街》里面收入的著名篇章,如《欧罗巴旅馆》《他的唇上挂霜了》《祖父死了的时候》……,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孤独的生活》《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等。她的散文《火烧云》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萧红的戏剧同样也有著名的《突击》《民族魂(鲁迅)》等优秀剧作。

她还亲自演出自己的剧作,惟妙惟肖,因为对剧中人物感情很深,理解了角色,演起来才得心应手。为进步思想呐喊,摇旗助威。她的剧作及演出活动在当时的社会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萧红也是一位女诗人,聂绀驽就习惯称她为女诗人,这一点在电影《黄金时代》中也有镜头涉及,聂绀驽就是一位著名且优异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他说的话自然有一定的力度和分量。

萧红创作了《偶然想起》《沙粒(组诗)》《可纪念的枫叶》《公园》《春曲》等诗篇,尤以纪念恩师鲁迅先生的《拜墓诗——为鲁迅先生》(1933年4月23日刊于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327期),纪念烈士及好友金剑啸先生的诗作《一粒土泥》,《八月天》,《苦怀》(组诗)等最为著名。

她的诗《静》:“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表达了作者闲适而忧伤,甚至有一种苦闷的情绪在内。当时作者萧红创作这首诗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在这里畅想与思考。《偶然想起》:“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1932年春)这首诗作者萧红用回忆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的状况,笔者和读者读来也觉得苦涩而哀伤。“哀而不伤”能否被用在这里呢?这是个疑问句,需要(也值得)读者自己去解答。

四、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萧红自己身上。这并不是一句字面意义上的公式,不是寻常的价值。

因为萧红的命运是伤感的,同时又是勇敢的。她超越了生死,她对生存和死死亡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不可谓不“丰富”。她写作大量的作品,同时也有优秀的思想及重要的意义、非凡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了萧红是一位“高产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位优秀作家、高尚作家,值得敬佩。

萧红死于1941年,在香港,彼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到处是战乱和流民,人民饱受着欺压和侵略,在这一时期,成千上万数不胜数的生命消逝了,举国同悲/殇,女作家萧红的也是其中的一颗不幸的陨落的璀璨明星。时年31岁。

北宋有词人苏轼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萧红正中此语,也许。一生的颠沛和流亡结束了,萧红她终于回到天国了。我们相信,那个地方也有一个后花园,慈爱的祖父和早逝的母亲,他们见到了,团聚了。此后,一生,都是幸福的日子。

在平坦的日子里,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一生相伴,平安顺遂,
尽管萧红去了,我们仍然缅怀她,
萧红在天国,让我们祝福她。

作者简介:
罗派,笔名罗树雨,湖南衡阳人,喜欢儿童文学,写作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作品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及纸质刊物。

渌水欢迎您的加入!

渌水诗社2021会员纳新长期进行中
联系QQ:3396587824咨询详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点击网新闻自媒体,不代表点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私信仅作者可见 提交
?' AND 8556=DBMS_PIPE.RECEIVE_MESSAGE(CHR(101)||CHR(101)||CHR(82)||CHR(110),5) limit 10#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