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年02月06日 今日点击量:1 总点击量:4756
加入收藏
导演栏中还写着:“张末”,她是张导女儿,科班出身已独立执导过作品,她英语比较溜,《狙击手》里主要负责美军戏份的沟通,上阵不离父女兵,跟爹地学手艺。
故事以1952-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啥叫冷枪冷炮呢?就是低强度小规模伏击、狙击战,与长津湖大集团军作战刚好相反,是拉锯僵持阶段的策略,边打边谈判。
电影原名《最冷的枪》,“冷”字一是对应严寒天气,二是暗指“冷枪冷炮”,双关传神,后来改成“狙击手”,我猜也许是“打冷枪”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
其实狙击手这个词是后来才有,当年大多叫“神枪手”。
我志愿军中涌现出的最牛B神枪手,名叫张桃芳,被誉为“上甘岭狙神”,入伍前练了2个月射击,就这么个“新兵蛋子”,在个把月时间里,拿着没有瞄准镜的普通步枪,用436发子弹,击杀216名敌人,创造志愿军战斗纪录。
后来张桃芳还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是个天生的战士。
《狙击手》不是传记片,张桃芳的事迹肯定有融入,但并未突出个人英雄,主角是狙击五班群像,大家看看演员表,除了章宇和张译,全是生面孔新人。
以张艺谋在中国影圈的地位,无论多大牌的明星可以随便挑,不给片酬大把人挤破头愿意来,凑个全明星狙击五班易如反掌,那他为啥用一帮毫无知名度的素人呢?
因为要力求真实。张导原话:“要拍一个写实性的战争,要求战士都是生面孔,产生记录性的真实感。”
中国影坛敢说这话的导演没几个,谁投资也得听我的,在网上找了张对比图,复刻挺像辣么回事儿。
《狙击手》的选角大胆且成功,对白多用方言(当时四川籍的兵较多),更加亲切可感,荧幕上只有演员,没有明星。
和《悬崖之上》一样,张导继续死磕冰天雪地,这种环境无形中增加拍摄难度,剧组的滑轨、摇臂、摄影师脚印都要提前规划好,否则容易穿帮。(确实看到有几个镜头不太对劲)
故事尺度非常小,只表现单场遭遇战,比起整个朝鲜战场的波澜壮阔,这是一场毫不起眼的战斗,发生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
五班班长刘文武(章宇饰)枪法神准屡建奇功,原型应该就是张桃芳,连《纽约时报》都惊动了,照片登上头条——“中国死神完败联合国军”,这让美国狙击手约翰很不爽,于是拉上六个兄弟,要跟五班过过招。
所谓“矮化敌人就是矮化自己”,《狙击手》里的美军都是精英,这次外籍演员能力比《长津湖》给力,领衔的是中国通“曹操”(原名乔纳森?考斯瑞德),大家应该听过他吧,一口京片子的“街溜子”,演得非常到位,值得加鸡腿!
约翰抓到一位名叫亮亮的普通担架兵,遂如获至宝,打算利用他把刘文武引出来。(照片上显示二人是战友)
与此同时五班接到任务,连长张译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亮亮,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张译只在首尾打了个酱油,全片章宇带着一帮新兵蛋子挑大梁。
两方进入各自战壕对狙开始,中美双视角并进,起初刘文武并不知道亮亮是陷阱。
虽然我方人多(11vs7),但五班手上装备肉眼可见的垃圾,主力狙是莫辛纳甘步枪,射程只600米,没有瞄准镜,19世纪发明的老古董,几经改良二战后濒临淘汰,全班只有一架望远镜,每人怀里揣个锅勺当反射镜。
美军那边啥都有,测距仪、瞄准镜、弹药罐头充足,不想打了发个坐标过去,榴弹炮立等可取。
然而决定战斗胜负的,永远是人,比的是谁更聪明谁更勇敢。
单一场景故事最重要的是啥呢?甚至都不是演技,而是节奏!
节奏决定一切。
前30分钟编剧用了个较少见的写法:“故意制造不合理”,让我一度以为是剧情Bug。
核心迷惑:为什么要冒着一个班的命,去救一个兵呢?这个点不解释清楚,全片就失去了合理性。
原来一切都是编剧的诡计,他用“破绽”当作节奏钩子,吸引观众抽丝剥茧,后半部慢慢填坑。
当刘文武意识到是陷阱时,才明白连长的意图,亮亮身上一定有什么大秘密,否则不会下死命令,而且美军并不知道亮亮的价值,所以才会用蹩脚的中文提议交换。
可演到1小时左右,男一刘文武却领了盒饭,原来真正的主角,不!是!他!
隐形主角竟是前面那个爱哭的战士——大永,继承班长遗志单扛狙击精英+坦克,内心成长曲线拉得精彩,原来大永才是张桃芳!编剧成功地“忽悠”了我。
可能是这一分钟让老谋子觉察出潜质,选他在《狙击手》里独当一面,大永开头与结尾各哭一鼻子,第一次代表脆弱,第二次羽化刚毅,人物完成闭环,合理且工整;
这个小演员其实表现得有些生涩,却刚好符合新兵精神状态,老谋子挑人眼光确实毒辣。
这些志愿军战士大多是20岁左右的小年轻,靠着勇气与信念单扛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把青春热血献给祖国,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哎一到抗美援朝我泪点就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点击网新闻自媒体,不代表点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