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年12月14日 今日点击量:1 总点击量:1694
加入收藏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史上一位“独行侠”式的西部作家,他的创作独辟一径,独树一帜,蓄积了丰湛的西部精神和文化信息,而以他的长篇小说《秦腔》为代表的那些以当代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呈现出当代农村无数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真味,透射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乡土生活所特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蕴含了当代中国丰湛的精神文化意识。
在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该作品让人们窥见了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亡的残酷现实,引起国人的深刻反思。
(一)农耕意识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东南丹凤县的棣花村,他在乡村生活了19年,直到后来上大学才离开乡村走进省城西安。他对乡村农耕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体验,他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对陕西南部乡村农耕生活、乡俗民风以及地域文化的细腻呈现与思考,有着深厚的农耕意识。
在长篇小说《秦腔》中,作者也多次描写种庄稼、建果园的场景,这说明作者农耕意识很强。
(二)悲剧意识
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文化、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在城镇化、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面临着式微与重新选择,故而他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识。
小说《秦腔》中的悲剧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苍凉的农村现状的叹息中,同时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悲剧命运的哀叹中。
1.对苍凉的农村现状的叹息
当农民们单凭土地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时,使得不少家庭不得不让青壮年进城打工,甚至有些家庭完全抛弃了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全家进城谋生,沦为城市里的“地老鼠”。例如村民俊德、白路、李建等。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青壮年们离开乡村、离开土地,不但大片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而且带走了村庄的生机与活力。更让人感到悲催的是,遇到老人去世之类的大事,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竟然连抬棺材的人手都凑不齐。例如,夏天智去世之后,村里就凑不齐抬埋的人手。
尽管对这种令人忧虑的现实也有人抵御过、抗争过,但他们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弱与渺然。例如,夏天义,有着辉煌过去的清风街最高“统帅”,他执着地坚守着、维护着脚下的土地,却最终“天葬”在土地里。他这种行为,虽然有悲壮和崇高的意味,但也演绎出了农村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孤独、悲哀与无奈。
2.对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的哀叹
在小说《秦腔》里,作者还着意塑造了个秦腔的忠实粉丝——夏天智。他是传统道德及文化的代表者,也是热腔艺术又富有声望的退休教师。而他的死亡,既体现了其个人的悲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悲哀,同时也隐喻着乡村文化的尴尬处境和悲剧性终结。
作者只能通过对苍凉的农村现状的叹息和对传统文化悲剧命运的叹息,来体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剧意识。
(三)祭悼意识
秦腔这一古老的西部剧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小说中乡村世界的精神象征。作家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秦腔》,就是要借“秦腔”这一慷慨悲凉的慢板式吼唱艺术来祭悼日渐衰微的农耕社会及乡土文明。
小说以秦腔县剧团的解散,来暗示秦腔的衰败,同时也体现了《秦腔》这本小说的祭悼意识。
(四)使命意识
纵观中国文学近百年历史,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叙述对象之一。贾平凹的《秦腔》也属于这类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秦腔》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曾三易其稿,期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在心理层面上更因为作者有“决心以这部作品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的强烈使命意识。这种使命,是在乡村文化转向城镇文化过程中,一位农民儿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五)寻根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完善,大量农民抛弃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土地,到城市来务工。在这种大背景下,怀旧与寻根意识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
《秦腔》既是作者为故乡立的碑,又是对“秦腔”这种传统文化流失所刻的墓志铭。作者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那种不同寻常的、独特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和野情异趣,展现出了来自陕西农村民间的乡土气息。与此同时,小说运用“告别”——“返乡”——“再告别”的鲁迅式乡土文学手段,以及农民工生活的展现,彻底地将作者心中怀着的对自己的“文化之根”一种特殊的亲近显露出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点击网新闻自媒体,不代表点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