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这里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 白鹭们也随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 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 领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躺在血泊之中。 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 这种树木,人们称为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 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 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岛”。 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 本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 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又回到岛上。 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 今天,白鹭又成为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 1931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 这两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 1952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 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多件石器、陶片。 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 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且“断发纹岙”。 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 闽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