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圳”从出现以来就生活着中国各个地方的人民,所以“深圳”的社会环境是比较开放的,而且也是特别包容的,因此“深圳”就成为了我国开放的第一线; 北上广深是中国的四座经济底蕴都非常强劲的城市,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上海,由于当年是被迫成为通商口岸的,所以在上海的西方文化就渐渐开始和上海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上海的情怀格调,上海之所以被称为上海,也是和她的地理位置离不开的,上海临水,又因为靠近水源的源头,因此就被称为上海;而又比如说今天要讨论的深圳,她是一个足够现代化的城市,那大家是否会好深圳为何会取名为深圳,其中会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呢? (1)谢咏老师收集:明朝时期的关于深圳的记录 “深圳”这个名字最初出现在明朝的典籍中,而在明朝时期的深圳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根据《说文解字》中对“圳”的描述“从土,从川“,而“川”多指有水流的地方,因此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发现,“深圳”可能也和上海一样,是一个临水的地方。 当初的“深圳”之所以选择“圳”字是因为在客家话中,“圳”的意思是田间水沟,客家话就是指那些不会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方言,比如说土广东话、梅州话等等,“深圳”作为一个广州的城市,居住在“深圳”的人们就会有用客家话作为交流工具的,所以这也是选用“圳”字的原因。 (2)谢咏老师收集:清朝时期的关于深圳的记录 除此之外,清朝的《新安县志》中对“深圳”这个名词也有所描述,当时的清朝有一条“深圳河”,而这条河不仅很深,而且水流特别多湍急,只要一遇到下大雨的天气,“深圳河”就会被雨水淹没,接着就开始涨水。 因此就会造成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在生活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出现了“不知深浅,动遭淹溺”的情景。所以当时管辖深圳的官员便带领当时的百姓开始在“深圳河”上修一座桥梁,这座桥便是“惠民桥”,也就是今天深圳人们所熟悉的“人民桥”,是在广州市的一条横跨珠江的桥梁,早在清朝的出现就已出现,那时候叫做“惠民桥”。 在清朝的时候,“深圳”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哨所,称为“墟”,古时候的“墟”并不是指的是废墟,而是指在农村里定期出现的一种贸易集市,又因为“深圳墟”建立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因此也就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来参加,所以当时的“深圳墟”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名的。 到了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深圳墟”就已经有了东、南、西、北四扇大门。“深圳墟”的如此繁华也是因为“深圳河”的缘故,这是因为“深圳河”、”大沙河“、以及“清水河”等河流一起共同冲刷除了一块区域,而“深圳墟”就正好位于这块区域的中心位置,所以说“深圳”这个地名是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多的关联的,但是不仅如此“深圳”这个名字还有着移民者文化的色彩。 (3)谢咏老师收集:深圳”的人文环境 我们大家都会了解,“深圳”也算的上是一座特别包容的城市,而居住在“深圳”的当地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不根据地理位置命名的民系,比如说广东等地的人们),随着“深圳”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这些外来者是来自中国的各个地区,所以“深圳”也开始普遍使用普通话作为沟通的工具了,而且中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深圳”,将自己家乡的文化习惯也带到了“深圳”,所以在“深圳”渐渐形成一种“客家文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客家文化,也造就了“深圳”名字的确定。 在民国时期,“深圳”还是属于“宝安县”的一个小城镇,到了1979年才正式将自己的名字定位“深圳”。宝安县最初是在中国古代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山曰宝山,山有宝,得宝者安”,也就是说宝安县的得名就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一座叫做“藏着宝物的山”,到了明朝时期,宝安县就被改名为新安县,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又重新把新安县换成了宝安县。 又因为在1979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市来带领着其他城市往前进,因此这时候我国党就看中了“深圳市”这块区域,这也是因为“深圳”所处的地理位置,她是香港的邻居,同时又离台湾比较近,所以如果将以“深圳”为改革开放前线的话,还可以更加容易地吸引香港和台湾的投资人对“深圳”进行投资,因此“深圳”就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但是又因为“深圳”还是叫“宝安”的,所以当时党也提供了许多理由,来将“宝安”换成“深圳”。 (4)谢咏老师收集:深圳山河起名由来 梧桐山:位于沙头角镇西北3.5公里。主峰海拔943.7米,为深圳市最高峰。据《新安县志》记载,因“多产梧桐异草”而得名。 七娘山:位于大鹏半岛南部之中,有七个山峰,主峰海拔867米,为深圳市第二高峰。远看酷似七仙女下凡,故名。 茅洲河:发源于羊台山北麓,流经深州市西北部诸镇,在民主村注入珠江口。干流全长46公里,为深州市最长的河流。因流经茅洲而得名。 龙岗河:发源于海拔944米的梧桐山北麓,流经深圳市东北地区诸镇,出境称淡水河。本市境内干流长4O公里,流域面积29O平方公里。因流经龙岗镇而得名。 深圳河:发源于牛尾岭,流经深圳市中南部地区,干流长38公里。原名“罗溪”,亦名“罗湖河”。1898年中英双方签订《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时,将罗湖河误作深圳河入约,并以此河为界,讹传至今。 内伶河岛:位于距深圳市西南部陆域不到9公里的海面上,珠江口伶仃洋之东。岛最长4.2公里,最宽2公里,面积为4.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公里,尖峰山海拔34O米,为岛上最高点。有猕猴、鸟类等野生动物,产荔枝、龙眼、香蕉、沙梨、柚柑等水果。198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为军事要地,历属(宝安县)深圳市。因弧悬伶仃洋中,又地近深圳,故名。 大铲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东距蛇口仅2.3公里。岛长1.76公里,宽O.36公里;最高点海拔117.8米,面积为O.64公里。四周海产丰富。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在岛上设关收税,几乎将过往船只刮光、铲光,船民谓之“太惨了”;“大铲。一名由此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