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取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上海取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海取名字由来简介 上海取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上海取名字最好的大师,谢咏老师姓名学谈,上海哪里有给宝宝起名的地方,上海取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海起名最专业的地方,上海取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海哪里有起名改名的地方,下面是谢咏老师收集整来的关于大上海的地名由来历史和涵义; 谢咏老师,“八字起名”的权威专家,通过对命理学和姓名学多年的研究,以及吸取古今经验精华总结,是真正地把五行八字的精髓“喜用神”和“姓名学”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因为真正的好名字必须是要根据生辰八字全方位分析每一个五行的旺衰,平衡,流通,取用神忌神等等,因为“喜用神”不但是八字命格的“精气神”所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动力”所在,更是我们人生耐以成功的“机遇舞台”所在,谢咏老师取名字将强有力“喜用神”植入到你的姓名之中,也就相当于“精气神+灵魂动力”时刻伴随着你了! (1)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 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称春申江。 今上海市郊龙华塔及市内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传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龙华塔原名报恩塔,是孙权所建十三塔之一,孙权因母亲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报母恩,静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吴淞江侧沪渎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迁市内。 上海的简称沪,与沪直接有关的是“沪渎垒”古迹,沪即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簖(duan断),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用此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又露出,鱼随潮而来,被竹子拦住,故海称沪海,江称沪渎。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古人称松江下游为沪渎,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苏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吴淞江,而沪渎垒在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沪渎村,从广义来说,沪渎统称松江下游;唐宋以来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内,故上海又称沪。 (2)上海的形成 龙华塔和静安寺的建筑年代证明,至少古迹所在地在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上海城区至迟在九世纪已成陆; 唐开元初兴建的第一条海塘——旧瀚塘,对上海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从此,海塘内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蚀,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证,当时属昆山县土地日见辽阔,户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昆山南部、嘉兴东部、海盐北部设华亭县,即今松江县,华亭县的范围很大,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天宝……置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包括了华亭沿海海面,由于近海,则是天然的盐场,土地含卤量高,农业生产并不发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经过一个时期的开发,到了宋朝,随着东南沿海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是个重要的海口,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对外贸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设立舶提举司和榷货场,以管理诸蕃贸易,并设立上海镇,在唐天宝年间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海运中心;到宋朝,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流也随之狭窄,海船已不能直接进入青龙镇,故宋末设上海镇,在今上海旧城。 元代,上海继续迅速发展,市场贸易日益茂盛,户口骤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已是“一切解运权衡特达不与他府埒(等)”说明上海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其他城镇,也说明上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此时已形成了以上海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县治即今旧城,这时上海县辖境较大,包括今青浦、南汇、川沙三县,南北四十八里,东西达百里。 明代的上海县更为繁华。永乐时又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贩运布匹,南方的商人则运糖到上海,把棉花运回南方,到这时期棉花已成为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织布则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此时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财赋之伙,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江南名邑”。 明代中叶,我国沿海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开设东、南、西、北、小东、小南六门,城周开城壕,即今上海旧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旧城垣遗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一经济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时上海辖境南北九十里,东西达一百六十余里,面积达二千平方里。 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户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涨,明末清初陆续在上海县境内设立三县。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划上海西部三乡为青浦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设南汇县。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划浦东高昌一带设立川沙县。 (3)上海河道的变迁 黄浦江和吴淞江穿上海市区而过,今天吴淞江(即苏州河)自太湖经吴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过外自渡桥入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过闵行镇转向北流,在陆家咀与吴淞江相汇,转东北流至吴淞口入海。今天黄浦江水量丰富,江面大,吴淞江只是黄浦江的一支流,这种情况正与历史情况相反。古代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黄浦江入长江之口仍称吴淞口,而不“黄浦口”。 历史上的吴淞江流量大,江面宽,唐代江面最宽处达二十米吴淞江口有个小岛,由于吴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扩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减束,河道弯曲,河床变窄,河面宽度迅速变小,造成吴淞江下游经常淤塞,而吴淞江口的小岛迅速扩大,这时的上海早已成陆。到了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剧,吴淞江下游经常发生水患。而江口小岛因江流海潮夹带混沙加速了沉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竟与南岸相连,吴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吴淞江的流向。 这时靠上海县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吴淞江,南接黄浦水。至明代,情况更严重,吴淞江上游逐渐淤塞,太湖水无法宣泄,通吴淞江的黄浦水也日益缩小。 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吴淞江水,使其从白茆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势;同时开浚范家浜,让其上接黄浦以达泖湖的水,从此,吴淞江逐渐淤塞,吴淞江的水通过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阔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缩,目前仅存虬江遗迹,自吴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称黄浦江,至于浦东一带旧黄浦江就逐渐成为了平陆。 关于黄浦江,南宋以前文献,都没有记载,到了元朝才出现关于黄浦的记载,但不称黄浦江,黄浦逐渐成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黄浦江由战国春申君黄歇所凿之说,是元朝以后文人附会而成的,龙华塔据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建于五代时吴越国钱俶时期(公元947-978年),而静安寺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建于吴越国宝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龙华塔与静安寺属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 (4)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清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也是贸易中心。 上海地处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国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东印度公司向英国政府建议,要以上海为北方通商枢纽。此后又多次派人窥视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绝。 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攻打吴淞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上海被迫开为商埠,法美日等国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划定租界,使租界面积达四十六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大城市租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在划租界的同时,帝国主义攫取各种筑路、驻扎军队、领事裁判等权。他们还开银行,倾销商品,开设工厂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把上海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从此上海以“冒险家的乐园”而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