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易经》文化学家谢咏整理参考,周易与为人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为人处世之道,易经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源头的那一泓清泉,它以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至深地位,可知《周易》并非一般的教条之书,《周易》整部书都是在讲宇宙人生、天地人,讲探索宇宙、大自然、生命的奥秘,强调要“道济天下”,要积极入世,积极参加社会工作,面对困难,要善于面对,而不是回避,逃离现实。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对人生似乎情有独钟,有十个卦都在专门讲述人生、启迪人生,这十个卦分别从各自角度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处乱不惊,于是,我们也从中领悟了《周易》的为人处世哲学,下面谢咏老师收集整理如下! 1、要中正,不偏不倚 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环。夬卦说:“中行无咎”,突出中行是决断的原则,意思就是说只要注意时时守中庸之道,就不会遭灾祸,中正即正位,正直,正义,这是《周易》强调的处世准则。 泰卦以六爻阴阳相济,刚柔协调主要表明了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中正之道,太过和不及都要犯错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某些人处事不当,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处事的度的问题。要么一意孤行,要么无所适从。中正之道,既代表着方法的正确,也标志着思想品德的正确,因为一个人要德正才能行正,也就是说人正直,处事才正直。 2、人要讲诚信 信,即孚,何谓孚?《说文解字》曰:“卵,孚也。一曰信也。”孚的含义就是信用,信义,诚信。《易经·杂卦》也说:“中孚,信也”,都是指中孚讲的是信用,这是《周易》重要的处世哲学。 可是当今社会,“不与陌生人说话”成为了一种潮流,从小我们就被家长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虽然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对安全进行了保障,但却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人与人间互助互爱,更不利于社会和谐。 3、礼让哲学 “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从殷商开始,我国就很重视礼,而周更是重视“礼”的礼仪时代,孔子最崇拜周礼,赞扬周礼最文明,他曾经说:“郁郁文乎周礼,吾以周”。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恢复周礼。 “礼”,包括君臣之礼,社会生活的礼及家庭血缘的礼。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重要环节。我们现在对“礼”的分工很专业了,有礼宾、礼服、礼节、礼貌、礼仪等等。一个不讲礼的人是不会被尊重的,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也概莫如此。 4、变通的哲学 变是《周易》的主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穷通时就必须改变,这就叫变易。千万不要死守着所谓的原则、制度、观念等不放。“一根树上吊死”,钻到死胡同里就要想办法退出,切忌不要硬碰,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5、仁义和仁道的处世哲学 仁义是《周易》人生哲理的核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强调仁义是做人之根本。什么是仁?《周易》说:“守仁曰仁”,就是说正守其本位,不谋夺非位,叫做仁。什么是义?《周易》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就是说不能贪财,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谓之义。 《周易》的义利观是义重于利,这对后代影响很大,尤其对儒家的义重于利有很大影响。《周易》仁德观包括仁义,仁爱,是《周易》德的核心,对中国人的义利观影响很大。 当然,时下也有一种观点,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切以利为重,至于义则是利的附属品,这种观点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演绎出“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笑贫不笑娼”的丑恶思想,如果任由这种观点蔓延,什么廉耻、正义、友爱统统都会被抛到九霄之外。 6、累积善德 《周易》提出善德,主张积累,行善是一种美德。《周易》高度强调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是什么意思?善是与恶相对的,善者,良也,好也。积善就是要做好事,不能做恶事。评价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就是要看他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什么是好事?好事就是对他人有益的事,反之,坏事是对他人不利的事。而《周易》的积善观对《孟子》的性善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孟子著名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就突出了人性本善之意。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周易》一书中包涵了太多的事物,其中的道理也非一日可以体味完全。这是一部人生之书,应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研读,用一生的时间来填充。